缝合科研生产“两张皮” 还需更多“拍卖会”

2021-11-02 10:02 来源:科技日报 阅读数:1698

深化科体改革 激发创新动能

一支可用于我国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和净化的布鲁氏菌活疫苗价值几何?经过15轮激烈竞拍,这支疫苗以6000万元的价格成交。11月1日,发生在山东省农科院第二届农业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上的上述一幕指向了农业企业对科技成果的热烈追捧。

当日,山东省农科院遴选了全院16家单位的38项品种和技术参与竞拍,171家企业及自然人报名参与,最终成交37项,总成交金额1.11658亿元。而布鲁氏菌活疫苗(粗糙型)从众多重量级成果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拍卖会的“标王”。

这一幕似曾相识。

去年,在山东省农科院举办的首届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新型弱毒疫苗”不同凡响,三十二轮拉锯下来,“神秘”买家笑到了最后,4050万元的落锤价格,让这支疫苗成为首届拍卖会上的“标王”。

科技日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第二届拍卖会参与竞拍的成果涵盖了作物、果树、疫苗、兽药、农机、农药等多个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连续两届拍卖成交金额均超亿元。

现场有专家表示:市场主体对农科成果的需求强烈,而这些成果完美地契合着田间需求,可谓“一拍即合”,推动着拍卖价格的持续高企。对此,山东省农科院成果转化与推广处副处长周起先表示:本次拍卖会的目的是拉近科研专家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一种更加畅通、更加直接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形式,让好的科技成果能够跟企业加快结合。

如今看来,利用拍卖会这种形式拉近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距离,他们的目的达到了。

13年持续科研,“标王”是如何产生的?

不过,相对于近二百家企业对37项品种和技术的追求,外界的好奇心更多放在一个问题上,即“标王”是如何产生的?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布鲁氏菌活疫苗(粗糙型)是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草食家畜疫病团队联合有关单位研发而成的。该疫苗是目前已知唯一可以采用注射途径免疫怀孕动物(牛/羊)的布病活疫苗,对人畜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并且不干扰布病临床诊断。目前该疫苗已经完成新兽药注册复审。

但“标王”并不是一日炼成的。

上述疫苗历经13年研发而成,科研人员首先成功筛选获得一株稳定的粗糙型布鲁氏菌,经工艺优化研制成菌活疫苗(粗糙型)。小鼠安全性试验显示,该疫苗株比传统疫苗S2株提高了40倍。攻毒试验证明,该疫苗对黄牛单次免疫保护率为60%,加强免疫保护率为80%;对绵羊单次免疫保护率可达83.3%,对山羊单次保护率为66.7%。

实际上,37项成交的成果,每一项背后的研发故事并不缺乏时间、精力、智慧、资金等复杂因素。一句话,它们是协同发力的结果。

站在镜头前,山东省农科院家禽所助理研究员衣云鹏略显拘谨。但刚刚,他和同事们完成的“新型多靶点动物专用抗炎药合作开发与生产经营权”,凭借在临床可代替抗生素,对细菌性肠炎治疗效果好等独特功效,最终以3200万元的价格成交。

在衣云鹏看来,外部资金的注入只是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节点。他说:“如果只靠我们单位投入的话,这个持续时间会非常长,甚至超过10年;但外部资本进入会将时间缩短到7年左右;同时,我们与企业联手,极大利于成果后期推广。”

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田间地头

通过拍卖会推广农科成果,这是山东省农科院的首创,包含着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对“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深刻理解。

“如何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就是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产生社会价值。”李长胜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通过创新成果交易方式,实现拍卖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打造成果转化品牌活动,提升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技日报记者长期关注山东省农科院的改革,其独特做法值得关注。

作为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该院围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确权机制,将“先转化,后奖励”变为“先赋权,后转化”,保证科研人员的成果所有权及收益分配权;围绕专利转化在全省范围内先行先试,该院起草制定确权及作价入股工作流程,探索科技成果赋权、成果完成人在专利作价入股等方面的路径与模式;同时,该院构建“权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乡村振兴利益共同体,鼓励科研人员扎根一线,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该院成果转化收入到账经费4.36亿元,超千万元成果10项。(


0.0480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