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强制扫码成消费烦恼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扫码支付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消费场景。然而,消费者在点餐、排位、停车缴费等很多场景下需要先扫码关注公众号,甚至注册会员后才能消费。本应增添便利的二维码,如今却成了消费者的负担和烦恼。
商家设计强制扫码,背后离不开利益驱使。通过扫码强行“圈粉”,商家可在短时间内为公众号积累大量用户和关注,随后会向用户频繁发送营销广告,以此促成“流量”变现。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头像资料、地理位置、性别年龄、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信息,存在被过度收集和信息泄露的风险。
“强制扫码”已涉嫌违法违规。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消费者去餐厅点餐或停车缴费,不必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商家却并未给予消费者拒绝的选项,消费者往往在“不得不”的无奈中被动让渡个人信息。整治“强制扫码”乱象,需要群策群力。
对市场监管部门而言,应建立健全联合执法监督机制,持续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抽查、暗访工作。同时完善线上线下消费者侵权投诉渠道,重点关注强制收集、非法收集、泄露或出售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将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纳入民生领域专项行动进行重点查处。
对商家而言,营销无可厚非,但不能增加消费者负担,甚至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努力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实现商家和消费者的共赢,同时商家还应增强法治观念,加强自律。
对消费者而言,要增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维权意识。遇到需要扫码的情况,谨慎填写重要个人信息,避免敏感信息被不法商贩收集。遇到侵权行为,要合理运用侵权投诉渠道,必要时可通过法律武器来捍卫信息安全,保障好自身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技术进步应使百姓生活更便捷,“强制扫码”忽视了消费者的意愿和感受,透支消费者的信任使商家获一时之利,如此急功近利,怎能走得长远?
- 21-12-31银泰百货的2021:300家城市首店落地,云店带品牌
- 22-01-01给外卖餐盒上“保险”
- 21-12-31百度百科不断拓宽知识的价值边界
- 21-12-31龚宇谈电影市场:观众愈加成熟,对多样化影视作品需求更
- 21-12-30百度百科上线2500万词条,超750万用户参与共创科
- 21-12-30百度网盘青春版正式上线:提供无差别下载、上传服务
- 21-12-30标准体系支撑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
- 21-12-30长短视频平台直面需求才能留住用户
- 21-12-30大人公司CEO:发挥整合优势 在私域赛道上加速快跑
- 21-11-01传三星Galaxy S21 FE将在CES 2022期间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