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 冲锋“疫”线 他们当好健康“守门人”

2022-08-19 11:42 来源:厦门新闻网 阅读数:690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莼 通讯员 黄翔 陈惠婷 图/受访者提供)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医生是我们健康的“守门人”。2021年,我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1.1岁,比2012年增加2.12岁。这个数字离不开我市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

  他们不分昼夜,与时间赛跑;他们不辞辛劳,与病魔搏斗;他们舍己忘我,用生命守护生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厦门市以公立医院为主,闻令而动,逆行战疫。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医师们临危不惧、奋不顾身投入到战疫中。在定点医院、隔离病房、集中隔离点等,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紧盯每一个环节、步骤,不放过任何死角,将抗疫防控不折不扣落实到底。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他们的汗水与付出值得被看见,他们闪亮的名字值得被铭记。

  尹震宇:竭诚为民的“白求恩式好医生”

尹震宇:主任医师、教授,厦门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厦门市中医院党委书记

尹震宇与科室医生研究病例。

  今年6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暨第五届寻访“白求恩式好医生”大型公益活动结果发布会上,厦门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尹震宇教授光荣上榜,获得“白求恩式好医生”的荣誉。他说:“我将用一生履行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承诺。”

  从医近30年,他一直坚守承诺,坚守临床一线,完成各类手术近万例,精于肝胆胰外科的肿瘤(微创)手术,挽救了大量疑难重症病人的生命。参与国家卫健委肝癌诊疗规范(2017、2019、2022版)制定。带领团队深入基层社区、建立了本地区高发癌肿肝癌的高危人群(乙肝)定期筛查、全方位诊断、以精准外科技术为核心的全系列综合诊疗体系,成果先后两次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尹震宇主动请缨,作为队长带领援鄂医疗队厦门二队临危授命,逆行武汉。作为“领头雁”,尹震宇在应急状态下,迅速创新管理模式:利用网络化垂直管理队伍,成立指挥部,下设6个系列功能管理模块,结合党建引领、采取以老带新、专业互补方式,组成若干小组轮流进入病房,形成多学科高效率的救治模式,取得了所在院区全国17支医疗队最好的救治成绩。其个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021年,厦门疫情期间,尹震宇从手术台上接到指令,再次临危受命,被征调任命为厦门市新冠定点救治医院的临时院长,在一场极其艰苦的新冠遭遇战中,带领1000余人,出色地完成了新冠病人救治任务。尹震宇说,今后,他仍将不忘医者初心,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为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田新华:做有人情味有温度的医者

田新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田新华在认真研究患者的病情。(资料图)

  如果说高明的医术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条件,那么高尚的医德则是加速治愈患者的一服良药。采访田新华,令记者感触最深的是他对神经外科无悔的热爱,对攻克疑难杂症的执着,以及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医者仁心”。

  田新华是出了名的“好脾气”,面对患者更是真诚以待、耐心沟通。他始终牢记一位前辈所说的话:“患者是医生的老师,医生的很多经验都是在患者付出巨大痛苦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中积累起来的。”因此,他有情有义地关爱患者,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病痛,努力做一名有人情味、有温度的医者。

  坚持“高起点、严要求、高标准、促发展”的宗旨,田新华努力加强学科建设。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着眼于学科的发展,不断引进国内外新技术,填补本地区技术空白,以特色为优势,在不断创新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先机,使得厦大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和特色优势的专业学科,跻身“国家队”。他还带领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成为国家“十二五”“十三五”临床研究团队成员。

  2022年,他勇担重任,逆行奋战担任厦门市支援上海重症医疗队(厦门二队)总队长,带领全队成员援沪51天。他注重发挥医疗团队重症专科特色、多学科协作优势,优化协同工作机制,指导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订周密的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随时调整,在落实同质化医疗的同时做到“一患一案”,医疗队高标准高水平的救治疗效获得国家重症督导专家组的赞誉。

  陈皓鋆:攻坚克难的“希望之星”

陈皓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陈皓鋆在认真研究患者的影像病历。(资料图)

  他,从事核医学的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通过在PET/CT显像诊断及PET/CT引导下穿刺活检领域高效扎实的工作,为临床上大量疑难病例尤其是肿瘤患者提供了高水平的诊断技术服务。年仅35岁的他,已经是厦大附属第一医院“MDT之星”,曾获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希望之星”“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是美国核医学会(SNMMI)“青年科学家奖”“Alavi Mandell奖”,欧洲核医学会(EANM)“年度最佳论文奖”,亚洲分子影像学会(FASMI)“青年科学家”奖等多项国际奖项的获得者。

  2014年,陈皓鋆曾公派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留学2年,从事肿瘤分子影像研究。回国后作为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技术组骨干成员,在全省率先开展放射性核素68Ga标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和生长抑素受体(DOTATATE)的PET/CT显像,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分期、前列腺癌生化复发病灶的探查、以及罕见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该技术填补了福建省核医学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作为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除了做好本职工作,陈皓鋆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先后十余次参加全市大规模核酸采样应急医疗队。在医院实施防疫封闭管理期间,陈皓鋆主动请缨,几天几夜奋战在抗疫前线,把青春书写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近年来,在核医学科全体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在核医学分子影像、肿瘤影像诊断、分子影像引导活检等方面的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并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为厦门和闽南地区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的学科建设起到引领作用,其中陈皓鋆做出了突出贡献。

0.0629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