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考团团长邹梁波(左前带胸牌者)带队在环岛路现场协调一处卫生死角的监管问题。
特考团政委唐文建(左)在思明区参加城市管理综合考评。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见习记者 许晓婷 记者 黄璜 通讯员 林庆丰)翻山越岭,走街串巷;风雨无阻、不舍昼夜。他们以超越年轻人的激情和勇气,承担起了城市管理监督考评的重任。这担子一挑,就是23年。这就是市城市综合管理特邀考评团(以下简称“特考团”)——我市城市管理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23年来,虽然团队里的成员换了好几茬,不变的是这支队伍的精神,那就是用老党员的坚持,呵护着这座城市的容颜,守护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如今,他们依然奋战在城市管理的最前线,为厦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为厦门能在全世界面前展示最迷人的风姿,默默奉献着。
无私无畏
全心全意奉献 老党员传递新精神
今年年初,有人举报翔安小光山某采矿场扬尘污染严重,“特考团”副团长汤淑琴和考评办的同事立即赶往现场。车子开到半山腰,天上却下起了暴雨。车子的轮胎陷在泥泞中,开不动了。汤淑琴和大家一起冒雨推车,最后一身泥水完成了当天的考评工作。另一位副团长张发明,不慎腰骨损伤入院手术,术后仅一个多月便坚持戴着护腰继续投入考评工作。负责二次供水检查的吴苏州,经常要爬到高楼水塔上,好几次险些踩空,在危险面前他却不曾退缩。
在“特考团”这23年的工作历程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事例中展现出的无私无畏,都令人肃然起敬。然而,他们说:“我们都是党员,如今能在退休之后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哪里会觉得辛苦。”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达着一种精神,一种老党员全心全意为城市管理事业奉献的精神。
敢于挑刺
坚守考评一线 老市民发挥新作用
随着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不断深入,“特考团”的监督考评工作也进入了关键阶段。“现在,更需要我们开展精细化的巡查,更需要我们敢于挑刺,把问题找出来,督促大家来解决。比如说夜间占道、烧烤扰民……”说起考评的诀窍,“特考团”的团长邹梁波如数家珍。
而夜间的巡查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这完全不符合老同志们早睡早起的生物钟。但“特考团”的团员们没有退缩,在邹梁波的带领下,他们甚至跟年轻人一样,坚守到深夜凌晨时分。
“厦门这么美,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员,我们都很热爱它。如今家里要来客人,把它打扮得更美,也是我们分内的事!”今年以来,“特考团”更是展开了“加强版”的全天候监督考评,深入各重点区域、主要路段,通过细致深入的巡查,及时地发现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确保了整改的落实,对城市面貌品质的精益求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锲而不舍
呵护城市容颜 老干部做出新贡献
“特考团”的宣传委员李国良,退休前在南平市城管、市政等部门担任负责人,进了“特考团”后,他手写了上万字的教材,为全体考评人员传授丰富的城市管理经验。“特考团”的政委唐文建,退休前是我市城管执法局的局领导,如今,他一心扑在“门前三包”的考评工作中,全力推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这些老干部不仅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还特别会协调解决问题。在团长邹梁波的带领下,“特考团”的团员们在岛内外各个角落奔走,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环岛路上一处“三不管”地带,没有监管单位认领,卫生脏乱差,“特考团”协调多部门现场办公,最终明确责任单位;岛外同安区、翔安区一度考评成绩不理想,“特考团”多次上门为他们传经送宝,最终带动这两个区面貌的提升、成绩的提高。
这样的例子数也数不清,既懂专业又会协调,“特考团”已然成为破解城市管理难题的一支重要力量。
>>名片
市城市综合管理
特邀考评团
市城市综合管理特邀考评团,前身是市市容管理特邀考评团,成立于1994年3月,团员都是从城管、建设、市政园林等城市管理重要岗位上退休的老干部。他们退休不褪色,继续在城市管理的第一线发挥余热,为我市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立下了赫赫战功。
>>感言
能为厦门添彩
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
工作会退休,共产党员却永远不会退休!我们都是老党员,继续为厦门做贡献,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能为厦门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添彩,不管多苦多累,我们都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