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打造出一批河湖精品示范工程

2022-03-22 09:08 来源:厦门新闻网 阅读数:831
近年来,厦门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拧紧地下水的“水龙头”,建设节水型社会,复苏河湖生态为攻坚重点,守护厦门珍贵的水资源。图为五缘湾湿地公园。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王飞远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今天,我们迎来特殊的节日——第三十届“世界水日”和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3月22日至28日)。今年,联合国确定“世界水日”主题为“Groundwater-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我国“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厦门来说,管好、用好水资源,一直是这座滨海城市的追求和努力。近年来,厦门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拧紧地下水的“水龙头”,建设节水型社会,复苏河湖生态为攻坚重点,守护厦门珍贵的水资源。

  一条蓝线守护地下水

同安东溪经过整治后水更清了,生态环境更好了。

  “神秘”的地下水,隐藏在厚土之下,赋存在岩石空隙中,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无序、过量开采地下水,就会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严重后果。

  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资源分布面广,容易受污染且难以修复,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2020年厦门水资源公报》,2020年我市地下水资源量为2.15亿立方米,比上一年略有减少。

  如何更好保护我市的地下水?早在2015年,市水利局就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关于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范围和加强地下水管理工作意见》,使厦门成为全省率先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的城市。

  2019年,《福建省地下水警戒保护蓝线划定报告》正式出炉,为厦门明确划定地下水警戒保护蓝线,制定地下水警戒保护蓝线内的限采区、禁采区保护管理措施。这几年来,这条看不见的蓝线正默默守护着厦门的地下水。

  根据这条蓝线划定的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范围,市水利局对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地区不新批取水许可,对存量取水证采取到期不予延续等措施加强地下水管理,地下水得到保护。

  接下来,市水利局还将深入地下水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特别加强对农业取用地下水的监督与管理,拧紧地下水的“水龙头”。

  两个区打造节水示范区

一个个小微水体成了市民家门口的美景。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厦门地理特色的生动写照。但厦门又是一座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近80%的原水依靠域外调水。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低效用水方式向高效用水方式转变,从粗放开发水资源向主动节约水资源转变迫在眉睫。

  为贯彻节水优先方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及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厦门市水利局今年正式启动翔安区、集美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

  实际上,厦门市曾于2009年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有较好的城市节水管理工作基础。但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考核工作仅涉及城市建成区,未能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

  此次集美区及翔安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计划从完善地方节水管理制度、健全节水管理体制、加强节水载体建设、进一步探索再生水使用方向、落实节水器具推广、扩大区域节水宣传等6个方面,在全区范围内推动开展,将集美区和翔安区建成可供其他行政区参考、借鉴、复制的节水示范区。

  同时,通过两个行政区的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市地情的节水管理道路,为我市福建省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深化河湖长制 复苏河湖生态

筼筜湖景观。

  正是春分时节,鹭岛春意涌动,一条条溪流缓缓流淌,涓涓细流清澈见底,两侧岸堤草盛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惬意又自在。这得益于厦门多措并举,高度重视河湖治理,持之以恒复苏河湖生态。

  我市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加快河道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全市79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全部完工,总投资额5.76亿元,累计建设河道总长244.3公里,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风景线。

  我市还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围绕“让水清起来、让水动起来、把水留下来”理念,按照“再生水厂尾水为主、水库水为辅、外调水为补充、水源连通工程作为应急”的思路,统筹编制印发《厦门市九条溪流生态补水工程规划》和《厦门市雨洪增蓄利用工程规划》,拟定“十四五”期间生态补水和雨洪增蓄项目共26个,计划投资25亿。目前已先行启动的同安埭头溪、翔安浯溪和内田溪生态补水工程,有效增强河道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强力巩固埭头溪和浯溪消除黑臭,内田溪河道水体水质由劣V类提升到V类标准,生态补水取得实质成效。

  一个个小微水体成了市民家门口的美景。厦门在全省率先将小微水体纳入河湖长制监管,明确各镇(街道)、村(社区)负责人担任小微水体的塘(池)长。《厦门市小微水体治理工作指南》的出台,统筹指导全市治理规划,明确系统治理措施,划定分步实施阶段。全市910个小微水体全面登记造册,形成一塘(池)一档,完成了302个小微水体治理,同时精心打造了83处水景观示范点。我市还创新推出“评星”管理办法,确保小微水体长治久清。

  经过持续治理,厦门河湖水质明显改善。厦门市域范围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100%,小流域10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国控隘头潭断面多次跻身全国水质考核前30名“红榜”,打造了筼筜湖、五缘湾湿地、东溪五显湿地、莲溪等一批河湖精品示范工程,筼筜湖综合治理模式、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做法获国家发改委推广。

  【数据】

  2020年全市供水量69724万立方米(不含河道生态补水) 比上年增加2.33%

  其中地表水供应量为64020万立方米 占91.82%

  地下水源供应量为4884万立方米 占7.00%

  其他水源供应量820万立方米 占1.18%

  2020年受旱情影响地下水减少近三成

  受旱情影响,2020年我市地下水资源量为2.1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8.02%,其中思明区、湖里区、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和翔安区分别为0.050亿立方米、0.043亿立方米、0.213亿立方米、0.359亿立方米、1.095亿立方米和0.390亿立方米,与上年同比,分别减少57.63%、58.65%、35.84%、25.83%、19.31%、34.12%。地下水资源量最多的是同安区,占全市地下水资源量的50.93%,最少的是湖里区,仅占全市地下水资源量的2.00%。

  禁采区和限采区近450平方千米

  厦门市地下水禁采区主要包括咸水、管网区及砂质海岸区,禁采区共18处,总面积为128.33平方千米。此外,厦门地下水限采区主要包括水质较差区、管网区,限采区共有23处,总面积为317.76平方千米。

  以五缘湾湿地公园为例,这一公园的地下水赋存于海积、冲积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潜水,如果开采地下水将造成湿地退化甚至消失,对湿地生态有致命的影响,因此,这一公园的海岸、河岸、浅滩、中心洲等陆域与近陆域部分禁采任何层位任何形式的地下水。

  思明区黄厝砂质海岸区的地下水因含水层多与海水有交替的影响,如果开采容易引发内陆淡水的水质恶化,产生海水入侵,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水位、海岸生态环境,这一海岸区禁采地下水。

  【新规】

  更严格呵护地下“生命之源”

  去年12月1日,我国第一部地下水管理的专门行政法规——《地下水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旨在进一步强化地下水监管和水行政执法工作,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早在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实行地下水“双控”要求。“双控”指的是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近十年来,在地下水“双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控制地下水超采方面,“双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次《条例》中,把“双控”上升为地下水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现了地下水管理更“严”的要求。具体实施中,将制定各行政区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标,制定年度取水计划,严格控制取用地下水,防止地下水过度开发。地下水在地下,不像地表水看得很清楚,光实施总量控制,可能不准确,通过水量水位的“双控”,体现地下水管理更“严”的要求。

  在需求管理上,《条例》一方面规定,通过行政和技术手段减少地下水利用,包括严格的定额管理,促进地下水用水户使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用水消耗,提高用水效率。另一方面则通过经济手段抑制地下水需求。比如,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高于地表水的标准。

  《条例》从取水和用水的环节规定了严格的管控措施,一是规定了不予批准取水许可申请的六种情形,提高取用地下水的门槛。这六种情形规定得非常具体,比如不符合“双控”的要求,不符合限制开采区的规定,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规定,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等,明确规定不予取水许可的情形。二是禁止开采难以更新的地下水,保护好这类珍贵水资源。三是要求地下水取水工程要安装计量设施,全面掌握监控取水情况。

0.0573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