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杏林街道园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巧搭平台善组

2021-12-29 09:26 来源:厦门新闻网 阅读数:923

  园博社区荷塘月色舞蹈队参加迎新春文艺汇演。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 通讯员 林伟彬 周晓娟 图/园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供)“上哪里找这么好的社区哟!”家住集美区杏林街道园博社区的居民孙亚平,现在提起园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是赞不绝口。但在4年前,她却一心想逃离这个偏僻又荒凉的社区。不少居民和孙亚平感受相同。从三明搬来的居民林金兰说,“过去每天我都在跟我儿子说想回老家,现在赶我我都不走了。”4年过去,是什么拴住了他们的心?让他们觉得住在这个社区很幸福?近日,记者走进园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寻该社区华丽转身的秘诀。

  现场

  社会组织乐服务“新厦门人”安心安家

  园博社区是2017年1月才挂牌成立的年轻社区,社区特点可用一个“新”字概括——地处集美新城核心区、辖区内包含了集美新城大部分新楼盘、居民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厦门人”,更有不少“候鸟式父母”,随子女来厦门生活养老,虽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面临着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语言交流困难等问题。如何让这群“新厦门人”更快地融入厦门、爱上厦门,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园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集美区和欣社工服务中心承接运营管理,以居民需求为中心,制定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通过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力度,实现居民的自我服务,也让邻里关系慢慢升温。

  今年72岁的居民李宝源,参与了两届实践站理事会的管理工作。园博夕阳美合唱团、园博荷塘月色舞蹈队等多个社区组织,就是在他的牵头下组建起来的。平时活动难免产生点小摩擦,他还化身“党员和事佬”,帮忙调解纠纷。提起参与理事会的初衷,李宝源说,“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只有拿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共治,社区才会越来越好。”

  实践站鼓励居民组建兴趣队伍,社区组织实现了由0到13支的飞跃,囊括中华大鼓社、萨克斯俱乐部、丝蕴园博团队等,做到人群(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全覆盖,促进新社区新居民融合共享。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除了社区组织,实践站还打造了一系列特色课堂,如儿童成长讲堂、妇女提升讲堂、亲职教育讲堂等。居民郑琦英就通过这些课程学到了不少生活常识,“教你手机如何操作,还有遗产继承、急救自救、美容养生……都是很实用的知识,他们把我们没想到的都想到了,生活在这个社区真的很幸福。”

  实践站开展摄影技巧公益课。

  故事

  孙亚平:充实生活,夕阳红也能舞出青春

  2018年,孙亚平从永安随儿子来到厦门,入住园博社区。刚来的时候,孙亚平谁也不认识,加上集美新城仍处于开发阶段,周围清冷荒芜,让她很想离开。

  李宝源是孙亚平在这里最早认识的人,是他鼓励孙亚平加入合唱团、组建舞蹈队。退休后的孙亚平,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心里难免有些落差,不如唱唱歌、跳跳舞、锻炼身体。通过舞蹈,她结识了30多位邻居,每天在一起练习,生活过得格外充实,之前阴霾的心情也被一扫而尽。担任园博荷塘月色舞蹈队队长期间,让孙亚平最感动的是,每次舞蹈队外出演出时,实践站都会贴心地为他们购买保险。

  孙亚平说,社区靠居民,居民也要靠社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社区为居民提供活动平台,反之,居民也要感恩社区、反哺社区。

  【声音】

  让邻里关系热乎起来

  园博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高泽民:园博社区是新兴社区,大部分居民是新厦门人,初来乍到都很陌生,邻里关系更是冷淡。园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秉持“绿色园博,乐享生活”的理念,依托兼合式党支部,实施“蒲公英”计划,开展党组织、社会组织“双孵化”,发动各类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链接各种资源,举办老少皆宜的活动,让新厦门人不再足不出户,积极融入到园博这个大家庭里。同时设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推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驻室服务,居民反映的各种邻里纠纷均已化解,辖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0.0585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