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鱼类化石印证4.38亿年前我国存在古海洋“扬子海”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8月5日消息,记者从中科院官网了解到,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山显任在研究员盖志琨、赵文金的联合指导下,在《地层学杂志》上发表了封面文章,报道了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团队在全国范围志留纪浅海红层中长达20年野外考察的重要成果。
近十余年来,该团队发现了大量的早期鱼类化石材料,从而为这些地区志留纪的海相红层的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鱼类化石证据。研究显示,在4.38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以我国长江流域为主的华南板块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扬子海。该海域又被进一步分为上、下扬子海,两者通过一狭长的水道相连,而今天远在四千公里之外的塔里木盆地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与我国的华南板块相连,因此两地的古鱼类面貌非常相似。
盔甲鱼类是我国志留纪浅水海相红层中的常见分子,其坚硬的膜质骨头甲易被保存成化石。中国志留纪时期的盔甲鱼类化石不仅属种繁多、个体数量丰富,而且经历了几次快速的辐射演化,可在地层对比上发挥作用。
该研究报道了近年来发现的关键的两个志留纪含鱼层位——江西九江地区的清水组和安徽宁国地区的唐家坞组,并总结、对比分析了中国志留纪5个下红层沉积区的鱼类化石及鱼化石组合,丰富了温塘组合的生物多样性、扩大了该组合在扬子地区的古地理分布,并为扬子地区溶溪组、清水组、唐家坞组、侯家塘组及新疆塔塔埃尔塔格组等特列奇早期海相红层的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证据。
一系列早期鱼类化石材料的新发现和长江下游地区下红层的广泛识别,本研究对下红层中的温塘组合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关于温塘组合的进一步深化研究为我国长江流域志留纪下红层的对比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证据,今后可在解决志留纪浅水海相红层的时代问题上提供来自古鱼类化石的证据。
古生物化石证据在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盔甲鱼类在证明板块漂移学说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盔甲鱼是一类营底栖滤食性生活的鱼类,主要生活环境为靠近古陆边缘的浅海地带,从现有的化石记录来看,特列奇早期的鱼类化石总体上沿华夏古陆和滇黔古陆边缘分布,进一步印证了在4.38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我国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扬子海。此外,盔甲鱼类头甲均扁平,缺少成对的偶鳍,表明其游泳能力较弱,扩散与迁移能力有限,宽广的陆地和宽阔的海洋均成为其扩散和迁移的障碍,因此盔甲鱼类具有重要的古地理意义。
- 21-12-30科研人员研发出水面智能保洁无人子母船系统 搭载动态避
- 21-12-31迄今最轻镁同位素诞生
- 21-12-31我国瞄准智慧育种4.0时代进发
- 21-12-30研究人员开发出可自修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运行500小
- 21-12-30气候变暖影响下,这种动物或将面临“性别失调”
- 21-12-31控制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生化“开关”找到
- 21-12-30韦布发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务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岁 太平洋岩鱼的长寿秘诀人类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数字化解封”
- 22-04-20超声波为水下仪器和人体植入设备充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