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获进展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8月3日消息,记者从中科院官网了解到,近日,半导体所研究员游经碧带领团队发现,通过在钙钛矿材料中引入少量氯化铷(RbCl),可将常见的引起钙钛矿不稳定的二次相PbI2转化成为全新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的(PbI2)2RbCl(简称PIRC))。
相关研究成果以Inactive (PbI2)2RbCl stabilizes perovskite films for efficient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
据介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光电转换效率高等优点。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钙钛矿单结电池效率已超过25%,基于钙钛矿的多结叠层电池效率已超过30%,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未来颇具应用潜力的光伏技术之一。
光电转换效率是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指标之一,为实现高效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常采用可与钙钛矿形成I型异质结能级结构的二次相碘化铅(PbI2)来阻挡载流子在多晶钙钛矿晶界或表面缺陷处复合。此前,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发现基于二次相PbI2的钙钛矿电池较难兼顾效率和稳定性(Advanced Materials,2017,29,1703852),原因在于PbI2二次相的存在或提供了钙钛矿分解以及离子移动通道,使钙钛矿材料以及电池器件长期稳定性较差,且易产生较大的电滞。因此,如何设计稳定的二次相,既能实现钝化钙钛矿缺陷,又能获得稳定的钙钛矿吸光材料,从而实现既高效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当前该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据了解,该研究实现了85oC条件下钙钛矿材料热稳定性大幅度提升,同时钙钛矿材料的离子迁移势垒提高了3倍,离子迁移得到有效抑制。此外,研究发现通过抑制PbI2消除了钙钛矿/PbI2界面的强限域导致的能带变大问题,减小了钙钛矿材料的带隙,扩展了对太阳光吸收范围。基于获得的高稳定性、光吸收扩展的钙钛矿材料,该团队研制出认证效率为25.6%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目前公开发表的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世界最高效率。电池器件1000小时放置和85摄氏度加速老化分别保持初始效率的96%和80%。
另外,该工作同时实现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高光电转换效率和高稳定性,为钙钛矿电池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1-12-30科研人员研发出水面智能保洁无人子母船系统 搭载动态避
- 21-12-31迄今最轻镁同位素诞生
- 21-12-31我国瞄准智慧育种4.0时代进发
- 21-12-30研究人员开发出可自修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运行500小
- 21-12-30气候变暖影响下,这种动物或将面临“性别失调”
- 21-12-31控制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生化“开关”找到
- 21-12-30韦布发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务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岁 太平洋岩鱼的长寿秘诀人类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数字化解封”
- 22-04-20超声波为水下仪器和人体植入设备充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