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华南近海发现鱼类新种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8月2日消息,记者从中科院官网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团队在海龙目鱼类资源与分类领域取得新进展,基于近岸海龙目鱼类资源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在我国南海和东海近岸海域发现了2个海蛾鱼新种,分别命名为南海海蛾鱼(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 nov.)和中华海蛾鱼(Pegasus sinensis sp. nov.)。
据悉,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动物分类学》(Zootaxa)和《动物学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上。
资料显示,海蛾鱼是一类小型底栖的海洋硬骨鱼类,隶属于海龙目、海蛾鱼科,分布于从南非到夏威夷的印度-太平洋温带和热带近岸海域。
有研究认为,海蛾鱼的种群密度较低且存在“一夫一妻”的单配制繁殖特征,加之较弱的扩散能力,使海蛾鱼可能对于高强度的捕捞活动十分敏感,其野生种群面临威胁。然而,关于海蛾鱼分类及种群资源的研究十分匮乏,为避免其物种资源尚未被充分认知便可能面临绝灭的困境。
科研人员对我国近海的海蛾鱼物种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我国此前记录有海蛾鱼3种,主要分布在福建及其以南的近岸海域,通过对样本的形态和遗传学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在厦门、阳江和北海海域确认2个新的海蛾鱼物种。其中,中华海蛾鱼模式产地为福建厦门近海,其原本被认为是飞海蛾鱼(Pegasus volitans);南海海蛾鱼模式产地为广东阳江近海,其长期以来被认作是短尾海蛾鱼(Spinipegasus laternarius)。新增的2个海蛾鱼新种正模及副模标本目前保藏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全球海蛾鱼科鱼类自此从6种增加至8种,其中我国近海分布有5种。
海蛾鱼科在现行的分类系统中仅包含海蛾鱼属(Pegasus)和宽海蛾鱼属(Eurypegasus)两个属,而棘海蛾鱼属(Spinipegasus)是作为一个亚属被划分在海蛾鱼属中,有学者提出将棘海蛾鱼属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新属,但未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研究团队通过对海蛾鱼科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基于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海蛾鱼属和宽海蛾鱼属形成姐妹群,两者的亲缘关系更近,而棘海蛾鱼属则聚类在海蛾鱼属和宽海蛾鱼属之外,该成果充分支持了先前研究提出的将棘海蛾鱼属划分为独立属的观点。
据介绍,该研究增进了科学家对于海蛾鱼科物种资源的认知,并为我国近海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 21-12-30科研人员研发出水面智能保洁无人子母船系统 搭载动态避
- 21-12-31迄今最轻镁同位素诞生
- 21-12-31我国瞄准智慧育种4.0时代进发
- 21-12-30研究人员开发出可自修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运行500小
- 21-12-30气候变暖影响下,这种动物或将面临“性别失调”
- 21-12-31控制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生化“开关”找到
- 21-12-30韦布发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务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岁 太平洋岩鱼的长寿秘诀人类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数字化解封”
- 22-04-20超声波为水下仪器和人体植入设备充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