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人员发现杂草稻抗旱基因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存在基因渗入,支持了杂草稻起源于栽培稻的去驯化观点,发掘了杂草稻中的抗旱相关基因PAPH1并验证了其功能,为抗旱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与杂草稻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实验植物学杂志》(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龙植介绍,杂草稻是稻田里不种自生、伴随栽培稻生长的一种“杂草型稻”,一般表现为落粒、种皮红色、颖壳褐色等特点。同时,杂草稻具有早期生长旺盛、抗病虫、抗逆等优异特性,在新基因发掘和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该研究表明,杂草稻与水稻地方品种或选育品种存在基因交流,杂草稻的演化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密切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杂草稻基因组中有158个基因组区段受到了选择,包含37个已注释的抗逆相关基因。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出与干旱胁迫下叶片干枯程度显著相关的抗旱基因PAPH1,对携带PAPH1基因不同单倍型的水稻自然群体进行抗旱性鉴定表明,拥有单倍型Hap1 和Hap2的种质中,抗旱种质分别占85.45%和77.16% 。进一步研究表明,PAPH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抗旱性明显弱于野生型,而PAPH1基因过表达株系的抗旱性明显强于野生型。与野生型相比,基因敲除突变体叶肉细胞膜内外钙离子和钾离子流速降低,而基因过表达株系叶肉细胞膜内外钙离子和钾离子流速增加,说明PAPH1基因在杂草稻应对干旱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为抗旱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与杂草稻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 21-12-30科研人员研发出水面智能保洁无人子母船系统 搭载动态避
- 21-12-31迄今最轻镁同位素诞生
- 21-12-31我国瞄准智慧育种4.0时代进发
- 21-12-30研究人员开发出可自修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运行500小
- 21-12-30韦布发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务可期
- 21-12-30气候变暖影响下,这种动物或将面临“性别失调”
- 21-12-31控制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生化“开关”找到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数字化解封”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岁 太平洋岩鱼的长寿秘诀人类可
- 22-04-20超声波为水下仪器和人体植入设备充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