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探月脚步 月球上以中国元素命名的地名共35个
人民日报记者 冯华
“广寒宫”“天河”“织女”“泰山”“华山”“毕昇”……这些独具中国韵味的元素,以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形式,标记着月球上的山脉、盆地、环形坑等,见证着中国探月的脚步,也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浪漫。
月球地理实体命名,是给月球上的山脉、盆地、环形陨石坑等地貌命名。伴随望远镜的发明,人们就陆续对月球上的一些地形单元进行了命名。19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在其首次会员大会上成立了月球地名命名执行委员会,开始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修订,IAU逐步制定出一套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程序和规则。
月球上地理实体命名,不仅是起一个名字那么简单,与其探测成果、科研水平、国际贡献相关。比如,具备原始探测数据是取得月球地理实体命名权的基本条件。
目前月球上以中国元素命名的地名共35个。除了我国自主申报的命名,还有一些是由其他国家申请的、大多以中国古代科学家和神话传说人物命名的地理实体命名。
“毕昇”“蔡伦”“张钰哲”3个环形坑的命名,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国际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2007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开启了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自主申请阶段。2010年,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一号影像数据向IAU首次提出了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申请并获批准,获得位于月球北极和南极的“毕昇”“蔡伦”和“张钰哲”3个环形坑的命名。
2015年10月,嫦娥三号着陆区4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被正式批准。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勘探过的周边方圆77米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3个较大的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和“太微”。“广寒宫”名称的正式批准,让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和“玉兔”在“广寒宫”相聚,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紫微”“天市”和“太微”则是我国古代天文星图“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的“三垣”,这开创了使用我国古代天文学体系中的名称命名月球地理实体的先河。
2019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我国在月球上又增加了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着陆点所在冯·卡门坑内的中央峰命名为“泰山”。
着陆点周围呈三角形排列的3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织女”“河鼓”和“天津”取自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官。3个星官分别位于现代星座划分的天琴座、天鹰座和天鹅座,3个星座所包含最亮的恒星分别为织女一(俗称织女星)、河鼓二(俗称牛郎星)和天津四,这三颗明亮的恒星构成了“夏季大三角”,命名的“织女”“河鼓”和“天津”在月面上近似再现了这一天文现象。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嫦娥五号着陆区域的8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申请获批准,分别为:“天船基地”“华山”“衡山”“裴秀”“沈括”“刘徽”“宋应星”“徐光启”。其中,天船是我国古代星官之一,属“二十八星宿”之“胃宿”,意为“天上的船”。
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加快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将联合多国和国际组织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建立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试验设施。可以想见,不远的未来,月球上中国元素的名字将越来越多。
- 21-12-30科研人员研发出水面智能保洁无人子母船系统 搭载动态避
- 21-12-31迄今最轻镁同位素诞生
- 21-12-31我国瞄准智慧育种4.0时代进发
- 21-12-30研究人员开发出可自修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运行500小
- 21-12-30气候变暖影响下,这种动物或将面临“性别失调”
- 21-12-31控制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生化“开关”找到
- 21-12-30韦布发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务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岁 太平洋岩鱼的长寿秘诀人类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数字化解封”
- 22-04-20超声波为水下仪器和人体植入设备充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