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等揭示2.4亿年前最小的预言鱼目物种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8月24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近日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道了贵州中华真颌鱼在云贵地区多个化石点的新发现,详细描述了中华真颌鱼的骨骼特征,澄清了分类学上的争议,提出了中华真颌鱼属于预言鱼目的新观点。
据介绍,贵州中华真颌鱼命名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发现的近鲱形类之一。模式标本产自于贵州兴义顶效贵州龙化石层,标准体长5.3厘米,头部骨骼和背鳍保存不全,无法对其完整复原。随后,顶效化石点被重点保护,无法进行新的标本发掘。唯一的模式标本在搬运过程中一度下落不明,造成了我们对贵州中华真颌鱼的了解仅限于最初出版的照片和简短描述。幸运的是,近年来的野外工作在云贵地区顶效之外的多个贵州龙化石点陆续发现了15块完整的贵州中华真颌鱼新标本。2023年6月,模式标本意外地失而复得。这为贵州中华真颌鱼的重新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命名可以看出,贵州中华真颌鱼一开始被认为是弓鳍鱼目真颌鱼科(或金尾鱼科)成员。一些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将贵州中华真颌鱼归入到副半椎鱼目,但缺乏正式的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为了解决这一疑难问题,徐光辉等重新研究贵州中华真颌鱼,纠正了前人对其骨骼特征鉴定的错误,并首次将其纳入分支系统学研究。研究显示,贵州中华真颌鱼和产自云南罗平生物群中的三叠复兴鱼互为姐妹群关系。
据悉,新标本显示贵州中华真颌鱼标准体长不超过7厘米,代表了迄今已知最小的复兴鱼科成员,也是预言鱼目中最小的物种。贵州中华真颌鱼的重新研究为探讨近鲱形类的早期演化和生态适应提供了新信息。
- 21-12-30科研人员研发出水面智能保洁无人子母船系统 搭载动态避
- 21-12-31迄今最轻镁同位素诞生
- 21-12-31我国瞄准智慧育种4.0时代进发
- 21-12-30研究人员开发出可自修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运行500小
- 21-12-30气候变暖影响下,这种动物或将面临“性别失调”
- 21-12-31控制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生化“开关”找到
- 21-12-30韦布发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务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岁 太平洋岩鱼的长寿秘诀人类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数字化解封”
- 22-04-20超声波为水下仪器和人体植入设备充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