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条件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开发成功
【科技前沿】
本报北京4月5日电 记者齐芳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材料设计研发策略,通过机械化学方法在稀土氢化物——氢化镧(LaHx)晶格中引入大量的缺陷和晶界,开发了首例温和条件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成果发表在4月5日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研究中,科研人员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40至80℃温度范围内)的超快离子传导,而此前报道的氢负离子导体只能在300℃左右实现超快传导。陈萍说:“在-40℃时,该氢负离子导体的电导率高达102S/cm,活化能仅为0.12eV。此外,我们团队还首次实现了室温全固态氢负离子电池的放电,证实了这种全新的二次电池的可行性。”
氢负离子具有强还原性及高氧化还原电势等特点,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氢载体和能量载体。氢负离子导体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优异氢负离子传导能力的材料,其在氢负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化学转化池、膜反应器、氢传感器等能源及电化学转化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在未来实现一系列技术革新。
但这类研究面临着材料体系少、操作温度高、温和条件下离子电导率低等问题——早在20世纪的变色玻璃研究中,研究者就发现氢化镧具有快速的氢迁移能力,但其电子电导也很高。近几年,科研人员尝试往氢化镧晶格中引入氧使其形成氧氢化物以抑制其电子传导,但氧的引入也同时显著阻碍了氢负离子的传导。
为了解决这些障碍,研究团队创新地采用机械球磨制备方法,通过撞击和剪切力,造成氢化镧晶格的畸变,破坏了晶格的周期性,形成了大量的纳米微晶和晶格缺陷。这些晶格缺陷可以显著抑制电子传导,其电子电导率相比结晶态的氢化镧下降5个数量级以上。尤为重要的是,材料结晶度的改变对氢负离子传导的干扰并不显著,可在“震”住电子转移的同时,仍旧“维持”氢负离子通过协同迁移机制快速传输,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氢负离子传导特性。
“许多已知的氢化物材料都是离子—电子混合导体,”陈萍介绍,“我们建立的这种材料结构调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有望为氢负离子导体的研发打开局面。”
- 21-12-30科研人员研发出水面智能保洁无人子母船系统 搭载动态避
- 21-12-31迄今最轻镁同位素诞生
- 21-12-31我国瞄准智慧育种4.0时代进发
- 21-12-30研究人员开发出可自修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运行500小
- 21-12-30气候变暖影响下,这种动物或将面临“性别失调”
- 21-12-31控制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生化“开关”找到
- 21-12-30韦布发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务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岁 太平洋岩鱼的长寿秘诀人类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数字化解封”
- 22-04-20超声波为水下仪器和人体植入设备充电

